農家自榨、竹炭、負離子、無添加……綠色產品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首選。綠色消費異軍突起,大數據分析表明,我國綠色消費者近四年內增長了14倍。
然而,面對缺認證、難辨認、價格高等問題,要真正擁抱綠色消費,還須邁過幾道坎。
互聯網成綠色消費主戰場
“家里的蔬菜、水果、禽肉等基本上都是網絡配送的。”家住北京西城區新風北里小區的張先生,一邊拆著剛收到的北極甜蝦箱子,一邊告訴記者:選擇網購生鮮食品的主要原因,在于這些產品是能追溯的綠色產品,“速度快,夠新鮮”。
借助互聯網平臺,綠色消費正如火如荼:生態蔬菜、有機種植作物,節能家電等環保產品……購買擁有生態自然、節約能源、健康無害、綠色材質屬性的產品,正成為一種時尚。
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綠色健康消費。阿里研究院日前發布的《2016年度中國綠色消費者報告》顯示,截至2015年底,我國在線綠色消費者群體達到6500萬人,近四年內增長14倍。綠色消費理念在三四線城市認同度,與一二線城市基本持平。
根據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今年3月聯合出臺的《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》,綠色消費主要表現為選擇高效、環保的產品和服務,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。
對老百姓來說,綠色產品依然是綠色消費中的“大頭”。阿里大數據顯示,家裝用品、家居用品、家電、孕嬰童用品、食品、服裝、個人護理等,在綠色產品銷售中名列前茅。
“互聯網既能促進綠色產品的消費,本身又能節省能耗物耗,正在成為綠色消費的主戰場。”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表示,目前綠色消費人群只占我國人口的5%,但這一數字在一些西方國家已超過50%,我國還有巨大增長空間。
綠色消費,想說愛你不容易
“每次想買綠色無公害蔬菜、水果時,最頭疼的就是不知到底哪些才是真的。”家住北京的張女士道出了購買綠色產品時的無奈。
不光是水果,其他類別的產品也是如此。由于不少產品缺乏權威的綠色產品標識,阻礙了綠色消費的發展。此外,業內人士指出,消費環節的節能減排產品,在生產端未必是綠色的,但消費者往往無法根據自己的知識進行判斷。
正是因為缺乏認證以及懲戒機制,一些商家打著“生態”“綠色”的口號,以次充好,售賣“偽綠色”產品。市場上不少生鮮電商并不具備無公害產品的國家認證,卻硬造“生態”概念,打著有機的擦邊球,賣出高價。
不少消費者表示,由于綠色產品比一般商品價格偏高,加上難以辨認,無法衡量購買帶來的真正價值,因而選擇放棄。
“消費者對安全、健康意識快速提升的同時,優先購買環保型產品的意識、識別綠色產品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引導。”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錢小軍說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指出,國家對于綠色科技人才培養、產業培育支持政策有限,綠色產業鏈不夠成熟,物流、生產、研發還有降低成本的空間。
標準先行+理念引導,促綠色消費發展
綠色產品的標準是什么?價格過高怎么辦?如何保護綠色消費的權益?面對消費者的疑問與困惑,專家認為,需要從政府、企業、消費者三方入手,破解綠色消費難題。
在李佐軍看來,我國消費需求不斷升級,但供給體系,特別是綠色供給規模和結構還不能適應消費需求,加上綠色產品缺乏權威認證和標識、尚未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、價格過高等,都影響著綠色消費模式的形成。需要從消費源頭抓起,對供給側進行綠色化改革。
業內人士表示,要使消費者放心消費,幫助他們避開綠色消費的誤區和陷阱,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綠色產品生產法規和標準,推動行業綠色標志制度。
對此,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監管部二處處長徐秋媛表示,國家認監委正在制定綠色產品標識與認證體系,有望年底出臺。
“企業應把綠色發展理念、綠色標準,貫穿于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,包括采購、設計、生產、制造、工藝、運輸、銷售等,積極采用綠色技術,豐富綠色產品的供給結構。”商道縱橫高級研究專家張洪福說,互聯網龍頭企業也應充分利用大數據,做好對綠色消費的追蹤和引導。
業內人士認為,促進綠色消費,根本還是要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。加強對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知識的宣傳,并規范消費行為,引導消費者自覺踐行綠色消費。
|